开展教育科研是写科研论文的前提,尤其是实验报告,没有实验就不可能写作。为此,这里须把开展教育科研的问题作些必要的介绍。
一、筛选课题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选确定一个课题,就是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个课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目标、范围和对象与就确定了,所以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普级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 的真正进步。”历来的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都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他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比较、比较、推理判断等多方面思考,最后才确定一个选题。选项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经深思熟虑的随意的选题,不仅为科研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有可能导致失败,有时即使成功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怎样选题?
第一步,确定研究领域。教育科研一般有四个领域:基本理论性研究、历史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对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如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的研究。历史性研究是对过去教育经验的研究。应用性研究是对运用教学原理和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研究,具有很如的实践性。评价性研究,是对教育对象——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研究。这上项中主要是两大方面:基础理论类和应用类。你选择哪一类为好,得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条件。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绝大多数宜选应用类。如果你想研究教育评价的问题,其主要内容也在应用类范围之中。
课题从哪里来?
它并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产物,而是客观事物在头脑里引起的能动性的反映。一是来源于教育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中学教师都在教育的实践中摸爬滚打,遇到不少问题,有时苦无良策,有时又取得了成功,但还不能系统地上升为规律,于是就产生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动机,这就是形成研究课题的初始阶段。中学教师的研究课题大多从实践的源头中来。教育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担任教师和校长的过程中,面对教育效率不高的现状,为了“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麻烦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深入研究,创造了班级授课制,从而开创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写的《大教学论》成为教育理论经典之作。他这课题的提出是从实践中来的。
课题来源之二是现存对教育问题的争论。这些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没有定论,它的本身就是一个题目。你赞成哪一方,得进行研究拿出足以说服人的道理来,这就成了你的课题。宏观的如教育本质的争论、关于教育与经济建设关系的争论、关于培养能力与打好基础关系的争论。此外各学科教学又存在许多争论的问题。政治课教学中,学习政治常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关系的争论,语文科学科性质与目的、任务的争论都是学科中的大课题。再如高考改革问题,对于高考命题就存在不少分歧的认识。一个标准化考题的引进,大量地采用选择题(客观题型),有的认为这便于公平评分,同样能检测学生能力。有的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桎梏,把语文的多义性、灵活性、创造性、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简单局限于唯一性的思维框架之内;把需要检测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局限于单一的阅读理解之内;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争论双方至今各执一词,且命题者仍然坚持多用选择题,事实的结论就是“选择派”胜利了。但到底谁的方案更合理?你如能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能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推动考试命题改革,无疑对教育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课题的来源也还可以是教育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来源于其他边缘学科。这些,对广大中学教师来说,概率很小,在此就不详细阐述了。
当我们筛选课题时还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要尊重教育的实际需要,就是研究基础理论课题,也要考虑到它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创新精神,要符合个人的条件。客观条件是环境、设备、经费、资料等;主观条件是自己的学识,要能够驾驭它,还要符合个人的志趣和特长。这些也就涉及到研究的可行性。我们还应注意长短结合。长线课是大课题,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需要良好的条件;短线课题可以是大题中的子项,内容范围较窄,研究时较少,可以短期见效。开展研究时,可将大题分解成若干短线子题,一解决,以“短”养“长”。或者分成若干组,各研究一个子项,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课题了。
二、提出假设
“假设”是什么?韦伯斯特说:“为了得出逻辑的或经验的推断并对之检验而作出尝试性假定……假设指的是目前所取得的论据不足因而是一种尝试性的解释。”这就是说,它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种初步的尝试性的设想。它是在研究之初就提出业的认识,正因为现在还证据不足,所以需要在今后开展的实验研究中探寻证据,以能充分地证明它的真理性,变成一个科学的结论。
假设并是胡思乱想的产物,提出它来,有一定的思维过程。当课题选定后研究者在头脑里时刻思索要如何解决所研究的问题,于是在一般科学原理指导下,根据已收集的尚不完整的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本质、发展情况等问题进行综合思考,然后提出一个初步的、尝试性的解释。例如,当前中学生写作能力不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学作文要学会做人。这就是一个暂时的假说。因为暂时还没有充分的材料来证明其合理性。这个假设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学生写作中表露出的问题是内容单薄,甚至胡编乱造,简单雷同,认识水平不高,就不出几条道理;感情格调整不高,写自我心态的文章中阴阴郁郁、悲悲寂寂的不少……而作文的现状是以写作技巧为重去组织训练,尽讲些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自然过渡,如何纵向展开、横向展开之类,无助于解决内容单薄、认识肤浅的问题。对这些现象经过现象经过以上思索,提出一个新认识,要使中学生(注意不是小学生)写出好作文,关键是要积累丰富的生活,架起从生活到写作的桥梁,同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完善人格。只有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作文才写得好。这一假设就是对技巧教学派的批判,但正确与否,还有待研究证明,暂时还只是尝试性的解释。
提出假设有什么意义呢?法国化学家A·列·沙捷利耶说:“没有假说,科学就不能存在。科学得以创立的大多数新思想,都归功于假说。”这就概括说明了假说的意义。具体地讲,意义有以下几点:它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它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研究;有时提出一个假说,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项科研成果。有人提出的假设,虽然自己没有能证实它,但为以后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本人虽然没有证实这个假说,但它却以珠穆朗玛峰一般的雄姿存在于数学家的心中,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为它而奋斗。当然提出这个假说本身就是一项成果了。
提出假设既要大胆又要合理。我国著名学者原适先生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就是要发挥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要摆脱习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提出别人不曾、不敢提出的新见解、新方案、新设想。同时假设又要具有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是要尽可能地做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合乎科学,能够解释已经掌握的事实,不能出现反例。
最好提出可供选择的几种假设,这样可以灵活机动一些,不致造成被动。如果仅提一个假设,很容易使研究工作带有主观性、片面性,甚至会束缚和窒息研究工作。
既要坚信自己的假设,又要准备修改和放弃自己的假设。假设能给人奋斗目标,给人以追求的动力。要坚信自己的假设,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执著精神将研究工作坚持下去;就算研究失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了事,还要总结教训,这了是给人们提供的一笔财富。但是假设毕竟还只是一种尝试性的解释,不能算作结论。我们不能利用假设来进行推理和判断,更不能用它来进行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那些已经证明不符合事实的假设,要有勇气修改甚至放弃它,这才是真正诚实的态度、科学的态度。
最后,应当用文字把假设确切地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使自己对假设更加深思熟虑,更加明确,更易于以后的总结;又便于别人理解你提出的假设,帮助你分析和论证假设。
三、论证课题
论证课题,就是请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评价,对课题的可靠性、可行性、相关波及性进行分析,并预测研究的结果。这是在提出课题以后,未实施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也叫“开题论证”。你把所研究的课题、假设、内容、计划等向参加论证会的人作出介绍,然后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行的,予以取消;可行的也应吸取各种意见,充实和完善选题方案。
论证什么?一是对课题的评价,对它的教育价值、祭祀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判断,看有多大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分析课题的可靠性,明确这个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三是分析可行性,研究者是否研究这个课题的个人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可投入的人、财、物资源条件,研究者本人的学识、能力、研究精神及时间投入的条件等等。四是分析其相关波及性,看实施此项研究、实验,对学生(研究对象)会产生哪些影响,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要坚决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此外就是预测其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