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各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一般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等,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来说,可以分为上述四个方面:
①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一些常识、简单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常用软硬件的概念、构成、功能、特点,这些都是学好计算机的前提,是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使之能够基本上阅读有关的一般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参加有关的讨论、谈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不能存在与人交流上的障碍。
②计算机基本技能
技能是对一系列行动方式的概括,是计算机知识运用过程的熟练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所指的技能是基本操作技能。技能是在知识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形成,在技能训练中以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它又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对具体的计算机技能有哪些还没有统一的见解,一般指软硬件的操作技能等:如打字、排版、基本开关机等。
③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以上这些能力。
④个性培养
个性品质是人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认识、记忆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全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和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计算机使用道德、强烈的信息意识等。
从教学目的上可以看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培训是有很多不同点的。